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福州KTV招聘网 > 福州热点资讯 > 福州励志/美文 >   卒受离身之害终于遭受自身败亡后代灭绝的灾祸卒终于离身

卒受离身之害终于遭受自身败亡后代灭绝的灾祸卒终于离身

2022-08-09 17:50:16 发布 浏览 715 次

(29)卒受离身之害:终于遭受自身败亡后代灭绝的灾祸。卒,终于。离身,自身败亡后代灭绝。

(30)彭宠:西汉末南阳宛(今河南南阳)人,字伯通。少为郡吏,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偏将军,行渔阳太守事。后归附刘秀,封建忠侯,赐号大将军。为刘秀势力的扩张立有大功,因功高赏薄,心怀不满,又与幽州牧朱浮不和,于建武二年(26)发兵反,自立为燕王,后被杀。朱浮:东汉初沛国萧(今安徽萧县西北)人,字叔元。新莽末年,随刘秀起兵,破王郎,拜为大将军、幽州牧,封武阳侯。与渔阳太守彭宠关系恶化,被彭宠打败。光武帝爱其才,任为执金吾,徙封父城侯。以后历任太仆、大司空等职。后因卖弄国恩被免官。因好陵折同僚,明帝永平中被赐死。郄:通“隙”,嫌隙。

然而争强好胜之人,却说不是这样。他们认为处在众人之前是迅捷锐利,认为处在众人之后是停留滞后,认为处在众人之下是卑微屈服,认为超过同等人是异才英杰,认为谦让对手是避让屈辱,认为凌驾人上是崇高超绝。所以他们不顾一切地重复以往的错误,不能从错误中自觉返回。用对抗的态度对待贤者,必然得到谦让。抱对抗的态度对待急暴之人,必然造成敌对非难。敌对非难已经造成,则是非的道理必然混沌难以辨明。是非的道理混沌难以辨明,则与自己诋毁自己有什么不同!别人诋毁自己,全都因怨恨之气爆发而变故征兆发生出现。诋毁之人必然会用一件事作为借口,把毁谤的实质掩饰起来。其余的旁听之人虽然不全部相信他们所说的借口,还是有一半相信认为是对的。自己对诋毁者的回击报复,也像诋毁者那样。归根到底,都有一半可信,远近之人所看所听都信以为然。这就是说气愤相交激烈争斗,是改换用对方的嘴来自我毁谤。同时用语言互相争斗,是借别人的手来打自己。这种行为不是太荒谬使人不解了吗!然而追究其所发生的原因,难道深切责备自身的错误,能够引起这种变故争讼吗?全都是由于在内宽恕之心不足,对外埋怨他人不停所造成的。或者是由于怨恨对方轻视自己,或者是痛恨对方胜过自己。自己浅薄而对方轻视自己,这是我理亏而对方理直。如果我贤能而对方不知道,则被轻视就不是自己的过错了。如果对方贤能而位置处在自己前面,则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还没达到。如果德行相当而对方在我前面,则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与他接近略低。这样有什么可怨恨的呢!而且两个人的贤能没有差别,那么能谦让的就是杰出的人才。两个人争抢杰出而不分上下,那么争抢用力大的为劣等。所以蔺相如因为回车躲避廉颇的羞辱而胜出一筹,寇恂因为避免与贾复争斗而获得贤名。行动的结果在表面上与实质上截然相反,这就是君子所说的道理。所以君子知道弯曲可以达到伸展的目的,所以忍含屈辱而不推辞。他们知道卑辞谦让可以胜过对手,所以毫不迟疑地选择处在下边的位置。然而等到最终的结果,乃是转祸为福,使仇人屈服化为朋友。使怨恨仇视不延及到后代,而谦让的美名却永远地流传下去。君子所说的道理,难道不是宽容吗!而且君子能忍受小小的嫌隙,所以没有变成大斗的讼争。小人不能忍受小小的愤怒,最终招致大大的失败屈辱。对方怨恨很小的时候甘拜下风,还可以实践谦逊的美德。福祸变化还在萌芽时就进行争竞,就会酿成无法挽救的大祸。所以陈馀因为与张耳关系的变糟,最终遭受自身败亡后代灭绝的灾祸;彭宠因为与朱浮的矛盾,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。认识福祸转化发生的缘由,能够对此不谨慎吗!

是故君子之求胜也,以推让为利锐,以自修为棚橹(1),静则闭嘿泯之玄门(2),动则由恭顺之通路(3)。是以战胜而争不形(4),敌服而怨不构。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(5),夫何显争之有哉!彼显争者,必自以为贤人,而人以为险诐者(6)。实无险德,则无可毁之义。若信有险德,又何可与讼乎!险而与之讼,是柙兕而撄虎(7),其可乎?怒而害人,亦必矣。《易》曰:“险而违者讼,讼必有众起(8)”。《老子》曰:“夫惟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。

(1)棚:棚阁,即敌楼。《资治通鉴·唐肃宗至德二年》:“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。”胡三省注:“棚阁者,于城上架木为棚,跳出城外四五尺许,上有屋宇以蔽风雨。战士居之,以临御外敌。今人谓之敌楼。”橹:很大的盾牌。棚橹即防御武器。

(2)嘿(mò)泯之玄门:寂静沉默清静无为的大门。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:“时可以静,则重闭而玄嘿;时可以动,则履正而后进。”

(3)由:遵从。

(4)争不形:不形成争竞。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:“动静得节,故胜无与争;争不以力,故胜功建耳。”

(5)悔吝:悔恨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出征交趾,土多瘴气,援与妻子生诀,无悔吝之心。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