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福州KTV招聘网 > 福州热点资讯 > 福州励志/美文 >  卸任后,陶渊明 年的仕宦生活结束,此后再未出仕在这 年中

卸任后,陶渊明 年的仕宦生活结束,此后再未出仕在这 年中

2022-12-20 00:01:12 发布 浏览 952 次

卸任后,陶渊明13年的仕宦生活结束,此后再未出仕。在这13年中,陶渊明一心报国利民,辗转为官又辗转失望辞职,最后绝望地发现残酷的现实并没有给他那清正独立的人格留下空间。他只能选择隐居。陶渊明写道:“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……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”公元405年的这一天,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县令,却多了一位开创文派、刷新思想的大师。

陶渊明辞官回到乡里,过起“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”的生活。夫人翟氏安贫乐贱,“夫耕于前,妻锄于后”,共同劳动,维持生活。

陶渊明很享受纯朴、简单的乡村生活,乡间没有复杂的权力纠纷、乡民不会尔虞我诈、党同伐异。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,这些平凡的乡间景象,在陶渊明笔下格外亲切温暖。陶渊明一家成了普通百姓,生活压力自然比当官的时候要重许多。40多岁的陶渊明拿起锄头,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”。他也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辛勤劳动希望能有好的收成,真正体会到了普通百姓的辛苦。他和一起劳动的乡亲们“相见无杂言,但道桑麻长”,日常琐事和收成好坏成了大家的共同话题。东晋南朝对百姓的剥削是很重的,尤其是大量户口荫庇在世族豪门名下,像陶渊明这样的自耕农承担了越来越重的税赋。社会贫富差距悬殊,富裕人家的田地跨州连郡,穷人家无立锥之地;富裕人家山珍海味,穷人家连米饭、稀粥都不能保证,菜肴只是粗盐腌菜而已。

归隐之初,陶渊明的生活尚可,有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,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”。他喜爱菊花,宅边院前遍植菊花;继续嗜酒,朋友来访,无论贵贱,只要家中有酒,必与同饮,饮必醉。他先醉,便对客人说:“我醉欲眠,卿自便。”在最初的几年里,陶渊明劳作虽然辛苦,但还能自由地爬山、写诗、喝酒,并洒脱地处理来自官场的打扰。江州刺史王弘崇拜陶渊明,主动上门拜访,陶渊明称病不见。王弘派人侦察,得知陶渊明将游览庐山,就叫陶渊明的故人庞通之等人赍酒在半道上拦住他。陶渊明既遇酒,引酌野亭,欣然忘记了登山。王弘适时出来相见,欢宴了一整天。陶渊明没有鞋,王弘马上让左右给他编一双鞋。左右要量陶渊明的脚,他就坐在那里伸出脚来让别人量。王弘邀请陶渊明去江州,问他怎么去,陶渊明说:“我素有脚疾,以前是坐蓝舆的,现在也能走回去。”王弘就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把陶渊明抬到江州。面对王弘这样的权贵,陶渊明谈笑自若,丝毫没有羡慕、趋附权贵的意思,得到了时人的赞扬。

陶渊明的《饮酒》诗可以对他归隐的早期生活做一个总结: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”

义熙四年(408年)夏天,陶渊明那闪耀着夺目文化光辉的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”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焚毁一空。陶家不得不迁至其他村子重新安家,此后家境每况愈下。为了养家糊口,陶渊明的劳动强度骤然加大,可即便他终年辛劳,还是生活窘迫。如逢收成好,陶家尚可以“欢会酌春酒,摘我园中蔬”,一旦遇上灾年则陷入“夏日抱长饥,寒夜列被眠”的困境。最后,陶渊明可能是把宅地给卖了,全家寄居在船上。现实是如此残酷,世外桃源般的归隐生活即便能够存在一时,也不能存在一世。

到了晚年,陶渊明的生活难以为继了。据说他的儿子都是痴呆,一家人的生活始终依靠年迈的陶渊明。晚年陶渊明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乞讨和借贷。有的朋友会主动周济他,有的就需要陶渊明亲自上门乞借了。政治的打击接踵而来,420年刘裕篡夺了东晋的天下,建立了刘宋王朝。那个陶渊明曾经寄托忠诚和梦想,希望在其中有所作为的王朝不复存在了。永初三年(422年),年近花甲的陶渊明生活已近绝境,他在《有会而作》一诗中写道:“弱年逢家乏,老至更长饥。菽麦实所羡,孰敢慕甘肥!”他长期饿着肚子,求一把菽麦都不可得。

令人吃惊的是,在最困难的时候,陶渊明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朝廷的征召,拒绝再次踏入官场,哪怕是领取一份清闲的俸禄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。他对困窘的生活际遇淡然置之,仍然坚持写诗,继续歌唱自然,品味田园,钟情理想中的桃花源。老朋友颜延之在刘宋景平元年(423年)出任始安郡太守,经过浔阳找他喝酒。临别,颜延之留下两万钱接济老友生活,陶渊明全部送到酒家换取久违的美酒。越是贫病交加、现实打击越重,陶渊明就越离不开酒精。

元嘉四年(427年),陶渊明身体不行了。九月中旬,陶渊明在清醒时给自己写了《挽歌》组诗。在第二首诗中,他自嘲死后可以“鼓腹无所思”,设想了死后“在昔无酒饮,今但湛空觚。春醪生蜉蚁,何时更能尝。肴案盈我前,亲旧哭我傍”的情景。在第三首诗中,陶渊明说“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”,平淡地迎接死亡的到来。冬天,陶渊明去世,享年63岁。

陶渊明及其作品在南北朝不为人重视,却在几百年后获得了空前的赞誉和如潮的掌声。

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。刘勰的文论《文心雕龙》对陶渊明只字未提,钟嵘《诗品》将陶诗列为中品。唐宋之后,读书人开始发现几百年前的陶渊明是那么有代表性,那么前瞻地预示了文人的困境。他用生命营造出来的“桃花源”意境是那么美,能给人暂时的逃避和休憩,能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。于是,不管是入仕还是没有入仕,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,士人们纷纷附庸陶渊明,解读他的田园诗。因为没有文人能够逃脱现实和理想的巨大鸿沟,没有文人能从中找到两全其美之道,陶渊明的探索已然是最佳选择了,所以陶渊明始终拥有稳固的拥护者。诗仙李白的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,和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遥相呼应。当年李白意气风发出川来,满心扬名天下,结果接连受到打击,不得不醉情山水、诗文和美酒,最终在古江州附近赴水捞月而去;王维20岁高中状元,名扬四海,本想成就伟业,结果在中下级官僚序列中徘徊,最后归隐终南山,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;辛弃疾壮怀激烈,少年戎马南北,中年久经前线,却报国无门,壮志难酬,终将陶渊明引为知己,在《念奴娇》中盛赞“须信采菊东篱,高情千载,只有陶彭泽”。最终陶渊明成了一类文人的典范,成了中国历史的特殊符号。

四八、魏晋风骨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